本文转自:合肥晚报 充电桩“动”起来试点见效 包河区一社区破解新能源车原地“挨饿”难题 扫码、充电,一气呵成,这款可移动式充电桩深受小区居民欢迎。 本报讯 8月1日清晨,包河区烟墩街道滨湖欣园小区11栋楼下的停车场里,新能源车主叶杰将一台黄色底座、灰黑相间的设备顺着滑道推向自己的爱车旁,扫码、充电,一气呵成……这款最新试点的可移动式充电桩,正悄然改变着小区新能源车主的出行体验。 “以前充电得靠‘抢’。”叶杰拔下充电枪时,金属触点与车端接口精准对接,发出清脆的“咔嗒”声。如今扫码后屏幕弹出的“充电中”提示,让他松了口气。 在17栋周边的停车区,7组可移动式充电桩沿绿化带排列。记者注意到,这些高约1.5米的设备底部装有4个滑轮,卡在平行于车位的金属轨道上。 此时,一旁的居民李师傅正演示归位操作,“咱们只要将连接在滑轨上的充电桩‘滑’到自己车后,取下充电枪扫码充电即可,使用起来十分方便”。 作为回迁安置小区,烟墩街道滨湖欣园现有居民1.6万多人。近年来,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持续增加,原有的33个固定充电桩远远不能满足车主们的充电需求。同时,充电车位还存在被燃油车“霸占”的风险。为解决这一问题,欣园社区试点引入了可移动式新能源充电桩。 “试运行一个月,23个覆盖车位的使用率达60%。”滨湖欣园小区党支部书记王家云介绍,这种可移动式充电桩让“桩”动了起来,从以往的“车找桩”变成如今“桩找车”,不仅提高了车位的利用率和充电便利性,充电费用也经济实惠。 王家云透露,鉴于目前试点效果不错,欣园社区计划下一步在小区内全面推广,以更好地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新能源车充电需求。 合肥晚报-合新闻记者 王峰/文 通讯员 吴京/摄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