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来源:藏金洞) 洞主江湖说:我说的可能都是错的,但值得你去探索和反思。 亲爱的藏金洞友们: 美日关税协定落地,那把悬在全球汽车业头上的25%关税大刀,被轻轻拿起,又轻轻落下,变成了15%。 市场一片欢腾,马自达股价瞬间暴涨17%。 高盛的报告说,日本七大车企能因此少交1.6万亿日元的关税。 所有人都以为,这是一场避免了灾难的巨大胜利。但洞主我告诉你,这根本不是什么甘霖,这雨里头,夹着冰雹和刀子。 这15%的背后,是门派的分化,是兄弟的背刺,更是藏在汇率里的无形绞索。 谁在笑,谁在哭,谁又在偷偷磨刀? 今天,洞主就带你们钻进这协议的后台,把这笔账,掰开了,揉碎了,算个明明白白。 我有个在华尔街做汇率交易的朋友。 美日协议一出,他没急着去看汽车股,反而给我发了个坏笑的表情。 他说:别急,让子弹飞一会儿,真正的好戏在后头。 我秒懂。这帮玩钱的,眼睛里看到的,从来不是新闻标题,而是标题背后那一行行冰冷的数字和人性。 一纸“保护费”的新规矩 江湖传言,美国原本要对日本进口车挥下25%甚至30%的关税大刀。 如今,一纸协议,关税定格在15%(12.5%附加税+2.5%基础税)。 日本首相宣称这是一次成功的谈判,避免了最坏的结果。华尔街的分析师们也松了一口气,认为市场的“不确定性”被移除了。 但洞友们,你们千万别被这表面的“降价”迷惑了。 这根本不是让步,这是美国为所有盟友量身定做的一份新“投名状”,一个全新的“市场准入价”。 美国通过与日本这个汽车出口大国达成协议,等于向全世界,特别是正在瑟瑟发抖的欧洲人宣告: 想进我美国市场卖车?15%就是门票钱,童叟无欺。 这份协议的魔鬼细节在于它的不对称性。 美国对日本车收15%的税,而日本对美国车,继续维持零关税。 同时,日本还承诺开放国内的汽车和农产品市场,并承诺通过企业和金融机构向美国投资5500亿美元。 但谁都知道,日本汽车市场是出了名的针插不进、水泼不进,所有外国品牌加起来的市场份额常年只有可怜的6%。 所以,日本用一个实际上很难兑现的“口头开放”承诺,换取了关税从30%降到15%的实质利益。 而美国,则用这份协议为未来的所有贸易谈判,立下了一个极难撼动的基准。 它向欧洲人展示了一份清晰的蓝图:要么接受一个类似的“昂贵确定性”,要么就等着30%关税的“达摩克利斯之剑”落下。 东瀛门派的冰与火之歌 这15%的关税,对日本车企来说,绝不是普降甘霖,而是一场精准的内部分化。 在美国每年1600万辆的汽车市场里,日本品牌占了四成,其中又有23%(约137万辆)是直接从日本进口的。 这15%的税率,就在这23%的进口车里,划出了一条清晰的生死线。 线的这一边,是丰田和本田。 这两大巨头,堪称“在地派”的典范,完美演绎了什么叫“全球本土化”(Glocalization)。 早在几十年前,他们就秉持着“在有市场的地方生产”的信条,在北美,尤其是在美国,砸下重金建立了庞大的生产和供应链网络。 丰田在美国销量的60%都来自美国本土生产。关税下调后,丰田的关税负担能从1.6万亿日元骤降至8720亿,省下一大笔钱。 所以,这15%的关税对它们来说,更像是皮外伤,核心的基本盘稳如泰山。 线的另一边,是马自达。马自达是典型的“漂泊者”,它的商业模式高度依赖从日本本土向北美出口整车。 数据显示,马自达在美国总销量中,有高达55%来自日本进口,其美国国产化率在所有品牌中几乎垫底。这意味着,关税大刀几乎刀刀都砍在它的大动脉上。 现在,关税从25%降到15%,对它来说无疑是救命稻草,股价应声暴涨17%,让它有了喘息之机。但这种喘息是有代价的。 它要么自己吸收增加的成本,严重侵蚀本就微薄的利润;要么提价(像丰田那样平均提价270美元),把成本转嫁给消费者,但在竞争惨烈的美国市场,这无异于自杀。 这一政策,像一个楔子,看似一致对外,实则加剧了日本内部的优胜劣汰,奖励了有远见的“在地派”,惩罚了行动迟缓的“漂泊者”。 底特律的“乌龙球” 你以为日本车企内部分化就是这出戏最精彩的部分了? 不。最魔幻、最荒诞的一幕,发生在美国本土。这项本应是保护美国产业的协议,却引来了通用、福特、斯泰兰蒂斯这“底特律三巨头”的强烈不满和抗议。 他们觉得自己被“自己人”从背后捅了一刀。 为什么? 洞主给你算一笔账,你瞬间就明白了。问题出在美国政府自己那些相互矛盾的保护政策上。 一方面,为了保护本国的钢铁和铝业,美国对进口钢铝征收了高达50%的关税。美国车企在密歇根造一辆F-150皮卡,用的钢、铝,成本就比全球市场贵一截。 另一方面,根据《美墨加协定》(USMCA),从加拿大和墨西哥进口的汽车和零部件,依然面临25%的关税。 现在好了,一个几乎不含任何美国零部件、用着更便宜的全球钢材在日本生产的汽车,却可以享受更低的15%关税进入美国。 通用汽车因为这事儿,二季度利润直接少了10亿美元,Stellantis预计年损失高达27亿美元。 这就是经济学里典型的“负有效保护率”(Negative Effective Rate of Protection)。 对最终产品的关税,居然低于生产它所需要的原材料关税,这等于是在变相惩罚本土制造商,补贴外国竞争对手。 底特律的大佬们感觉自己就像电影《无间道》里的主角,辛辛苦苦在前线拼杀,回头一看,发现“自己人”才是最大的卧底。 这记“乌龙球”,踢得实在是匪夷所思。 真正的操盘手:汇率 如果说关税是摆在明面上的刀光剑影,那汇率,就是藏在水面之下的无形暗流。它的力量,足以颠覆整个战局。 对于日本车企,日元对美元的汇率,是利润的放大器,也是风险的对冲器。一个疲软的日元,是日本出口商的福音。 当美元升值、日元贬值时,日本车企在美国卖车收到的每一美元,换回国内都能变成更多的日元。这种“汇兑收益”,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抵消15%关税带来的成本增加。 关税的实际影响,约等于“15%的成本”减去“日元贬值带来的收益”。这就把一个贸易问题,变成了一个金融问题。 但硬币总有另一面。协议公布后,日元对美元汇率立刻反弹(跌至146),10年期日本国债收益率也应声涨到1.585%。 市场在赌,日本可能要加息了。日元在全球金融市场有个特殊的身份——“避险货币”。 一旦全球经济出现风吹草动,国际资本就会涌入日元避险,导致日元在短期内迅速升值。 一个走强的日元,对日本出口商来说是双重噩梦:既增加了出口成本,又减少了利润。丰田的财报测算过,日元对美元升值1日元,它的利润就会蒸发400亿日元。 届时,升值的日元将和15%的关税形成“双重绞杀”,让日本车企的处境雪上加霜。 本田已经看透了这一点,宣布计划将思域混动车型的生产线转移到美国,就是为了规避这种风险。 洞友们,现在你明白了吗?美日这15%的关税协议,远不是一笔简单的买卖。 它是一场精妙的全球大棋局。它标志着过去三十年,由全球化驱动的、以“准时制”(Just-in-Time)为核心的供应链模式,正在走向终结。 未来,属于更具韧性的区域化“以防万一”(Just-in-Case)模式。 谁能更快地完成这种转型,谁就能获得一种全新的“韧性溢价”(Resilience Premium)。 那么,到底谁能笑到最后? 短期看,是那些财务团队最顶尖,能玩转汇率对冲,把金融工具用到极致的企业。 长期看,是那些摆脱了对单一国家生产的依赖,真正把供应链扎根在区域市场,建立起坚固防御体系的企业。 这场博弈的终局,胜负手不在于关税是15%还是25%,而在于谁能构建起最有韧性的区域化供应链。这才是真正的护城河。 洞主最后送上一句金句: 关税是一场明面拳,汇率是一记暗地锤;拳落声大,锤才致命。 这场大戏,才刚刚拉开序幕。咱们,接着看。 #美日贸易 #汽车关税 #供应链战争 #汇率博弈 #负有效保护率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