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你问一位老司机,汽车上有哪些反人类设计,他大概会列出一堆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功能或布局,如隐藏式门把手、换挡逻辑、车机菜单复杂操作路径、座椅角度难受等。这些设计并非都是设计师脑子进水,汽车上的反人类设计大致可分为两类:一类是为视觉效果、营销噱头或成本压缩而妥协用户体验;另一类则是看似反直觉,背后有明确的工程逻辑或行业规范。 不合理派:看着炫,真用起来就抓狂。隐藏式门把手是新势力车型的集体沉迷对象,看似酷且能节能降耗,但风阻系数仅降低0.003Cd,百公里节约的电量微乎其微,还存在冬天手冻麻按不出来、自动弹出故障率高、紧急逃生受阻等问题。汽车内饰取消物理按键是大趋势,但开车时操作中控大屏或触控面板调整风量等,存在延迟且对驾驶安全有隐患。座椅记忆藏到中控系统菜单里,每次换驾驶人调整座椅位置很不方便。外饰件也跟风取消物理按键,如电尾门旁边的关闭按钮,关门需靠遥控器或踢腿感应,感应失败时很尴尬。 合理派:看不懂,不等于它错了。R挡在前,D挡在后,这是从AT变速箱时代就约定俗成的逻辑,并不反人类。R挡在前方便停车后切换,D挡靠后更接近前进动作的直觉下压,熟悉后很顺手,这种逆逻辑操作也在提醒你是否操作正确。后排座椅角度略翘,看似让人窝着不舒服,实则是舒适与安全的平衡设计。它能更好地承托人体大腿,分散压力,减缓长途乘坐疲劳感。而且,这种设计在结构上加了“防下潜挡板”,在车辆碰撞时能防止人下滑,与安全带配合保护乘员。 A柱取消了“金鱼眼”视野,是因为从碰撞安全角度讲,A柱的结构强度对车辆顶部抗压能力至关重要,尤其是新能源平台上电池舱与白车身一体化后,A柱粗壮化成了共识。随着车辆智能化水平提升,A柱盲区问题正通过电子手段解决。车窗自动升降延迟设计,是出于安全考量的必要反应时间,尤其在儿童、宠物车主群体越来越多的背景下,车窗防夹保护被写入了部分国家或地区的强制安全法规。 智能化让车的可玩性和交互能力提升,但也带来了人机界面混乱。早期的智能座舱大量照搬手机App逻辑,忽略了驾驶时的使用场景。技术不是越复杂越好,真正聪明的设计是把复杂留给工程师,把简单留给用户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