众多车企高管年薪大起底:李想6.39亿领跑,新势力与传统巨头薪酬分化显著! 近日,国内多家车企2024年年报披露高管薪酬数据,造车新势力与传统车企的薪酬体系呈现出显著差异。理想汽车董事长李想以6.39亿元年薪登顶,其薪酬结构中期权激励占比高达99.5%,而国有车企董事长薪酬普遍集中在100万-300万元区间,行业“贫富差距”引发热议。 一、新势力高管薪酬:业绩驱动下的“造富神话” 作为2024年新势力销冠,理想汽车以50万辆交付量达成里程碑,李想因此触发2021年制定的股权激励计划,获得6.36亿元期权激励。这一激励机制分六个阶段,未来若连续12个月交付量突破100万辆,李想还将解锁第二批期权奖励。 相比之下,其固定年薪仅266.5万元,凸显“重业绩、轻固定”的薪酬逻辑。 理想汽车管理层薪酬梯队同样亮眼:总裁马东辉(4027.4万元)、CFO李铁(3916.0万元)的薪酬中,股份支付占比均超过90%。这种“低底薪+高激励”模式,与特斯拉马斯克“零工资+股票期权”的策略异曲同工,反映出新势力企业通过长期绑定核心人才以应对行业高风险、高增长的特性。 零跑汽车虽未实现盈利,但其高管薪酬却逆势上涨。董事长朱江明(811.9万元)、高级副总裁曹力(2242.1万元)的薪酬涨幅均超过50%,非执行董事金宇峰(3197.4万元)的薪酬甚至超过公司2024年净利润(约20亿元)。这一现象被业内解读为“用未来收益换当下人才”,零跑通过高薪吸引技术骨干,为全域自研战略蓄力。 二、传统车企:股权结构决定薪酬天花板 比亚迪作为全球新能源销冠,高管薪酬呈现“隐形富豪”特征。董事长王传福年薪765.5万元,在公司高管中仅排名第9,而执行副总裁李柯(1689万元)、罗红斌(超千万元)的高薪,与其持有公司股份密切相关。李柯作为王传福的妻子,持有比亚迪0.36%股份,市值超30亿元,其薪酬结构中股权激励占比超过60%。这种“薪酬+股权”的组合,既体现了对核心高管的长期激励,也反映出家族企业的治理特点。 吉利汽车则呈现“创始人低薪、职业经理人高薪”的格局。 李书福年薪仅37.6万元,而CEO桂生悦(3201万元)、总裁安聪慧(2537万元)的薪酬涨幅均超过20%。这一差异源于李书福通过股权掌控公司,其个人财富主要来自吉利控股集团的股权增值,而非年薪收入。 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(568.56万元)的薪酬较2023年持平,副总经理赵国庆(360.61万元)、执行董事李红栓(185.08万元)的薪酬则略有下降。这与长城汽车2024年净利润增速放缓(约5%)直接相关,体现出“业绩挂钩”的薪酬原则。 三、国有车企:制度约束下的“稳”字当头 国有车企董事长薪酬普遍集中在100万-300万元区间,与新势力形成鲜明对比。长安汽车朱华荣(225.7万元)、上汽集团王晓秋(236.76万元)的薪酬涨幅均不超过5%,而东风汽车杨青(104.0万元)的薪酬甚至出现微降。 这种“低波动”特征,源于国企薪酬制度改革的深化——2025年起,国企工资总额将与经济效益、劳动生产率等指标挂钩,高管薪酬上限进一步收紧。 值得注意的是,国有车企薪酬结构更注重“公平性”。例如,北汽蓝谷董事长张国富(150万元)与普通员工薪酬差距约15倍,远低于理想汽车(李想薪酬为员工平均工资的2000倍)。这种设计旨在避免公众对“高薪低能”的质疑,但也可能削弱对顶尖人才的吸引力。 四、行业透视:薪酬分化背后的生存逻辑 1. 新势力的“赌局”:李想的6.39亿元年薪,本质上是资本对理想汽车“纯电转型+智能化”战略的押注。若2025年理想纯电车型销量不及预期,后续期权激励可能无法兑现,这与特斯拉马斯克“市值达标才能拿高薪”的逻辑一致。 2. 传统车企的“平衡术”:比亚迪、吉利等企业通过“薪酬+股权”组合,既激励高管又避免短期业绩波动影响核心团队。例如,李柯2022年捐赠1.6亿元股份用于公益,既提升企业形象,也侧面反映其薪酬体系的灵活性。 3. 国企的“天花板”:国有车企薪酬制度改革虽在推进,但资源垄断、业绩考核“注水”等问题仍存。例如,某国企董事长年薪200万元,但企业年亏损超10亿元,薪酬与业绩脱节现象亟待解决。 最后 从李想的6.39亿元年薪到李书福的37.6万元“象征性薪酬”,车企高管的薪酬图谱折射出行业转型期的复杂生态。新势力用高薪换取未来增长,传统车企通过股权绑定核心团队,国企则在制度约束下寻找平衡。随着汽车行业从“规模扩张”转向“技术攻坚”,薪酬体系或将成为企业竞争的关键战场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