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天天红租车租赁有限公司 热线电话:15011103926/18910161575
 
车型展示
企业租车
商务代驾
个人自驾
机场接送
旅游会议
婚庆用车
定向购车
特惠活动
监督服务
租车流程及说明
租车资格
温馨提示
电话:15011103926(企业微信) 18910161575
传真:010-65061210
地址:北京朝阳区延静里中街3号院17号楼101室(嘉泰大厦院内)
邮箱:tth5599@163.com
网站:http://www.tth5599.com
新闻动态

不是美日韩?真正值得中国警惕的国家出现了,变脸比翻书都快?

北京天天红租车租赁有限公司  发布时间:2025-4-2  浏览次数:91

日前,一份来自德国联邦统计局的贸易报告让全球舆论为之一震。

美德贸易额达到2550亿欧元,一举超越了中德贸易的2470亿欧元。

联想到德国长达二十年对中国的“理工男式”稳定依赖,这样的反转绝非一夕之功。

在过去八年里,中国一直稳居德国最大贸易伙伴的位置,尤其在汽车、机械制造、机床设备等中高端制造领域,中德相互依赖的深度之强、范畴之广,都曾为全球所瞩目。

然而大众、宝马和奔驰等德国车企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出现裂痕,汽车零部件出口跌幅明显,一面是德国对华出口的大幅下滑,一面是德国对美贸易逆势增长两位数的现实。

德国从“稳定伙伴”转身投向美国怀抱,是时势使然,亦或另有玄机?

一、德国忽然“变脸”?

在全球产业链分工日益精细化的二十年里,中德经贸合作一度被誉为“黄金搭档”。

德国高端机床设备、高精度机械享誉世界,中国则凭借庞大的市场规模与充沛的生产能力,为德国企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增长动力。

例如,德国车企的全球销量有近三成来自中国,反过来,中国也从德国引进关键零部件和尖端制造设备。

然而,当中国汽车产业从燃油车时代跃升至新能源车、智能驾驶等新领域,德国传统燃油车的竞争优势快速萎缩。

2023年的数据甚至显示,德国对华汽车零部件出口大跌了12%,跌幅着实惊人。

大众集团内部也开始反思,他们的燃油车卖不动了,因为“中国新能源车来势汹汹”。

这种裂痕并非孤立。

早在2023年,全德对华出口整体便下滑15.5%,其中汽车、机械等标志性行业普遍感到“增长动能”减退,而美国市场却意外成为德国出口的“稳压器”。

中国与德国高质量合作的“压舱石”似乎正松动,双边互补结构遭遇实质性挑战。

二、2024年中德贸易逆转

一叶知秋,贸统局那份报告中最抢眼的就是美德贸易额的突飞猛进:2550亿欧元VS 2470亿欧元。

这是自2016年以来,美国首次取代中国成为德国最大贸易伙伴。

具体来看,德国对华机械产品出口下降8%,但从中国进口的电动车电池大幅增长25%,直接推高了德国贸易逆差,达到226.5亿美元。

更让德国工商界担忧的是,中国正从“技术买家”迅速变身为“技术竞争者”。

不少曾靠向中国出口高端设备、“躺着赚钱”的德国企业,如今发现对面站着一支同样能做高端机床、还能快速落地的“中国力量”。

两年之间,中德贸易关系的天平真正开始倾斜。

三、德国变脸的“隐形推手”

1、地缘政治裹挟

2023年出台的德国版《中国战略》明里暗里都写着一个关键词:“去风险”。

德国政府不再愿意对单一市场产生过度依赖,于是越南、墨西哥等地成了替代供应链的新选项。

面对国际局势的变化,德国在政经层面做出了倾向性的选择。

2、经济自救逻辑

德国自身正面临经济衰退与通胀上行的双重压力。

连续两年GDP负增长,家庭储蓄率一路飙升到11.7%。

同时,美国《通胀削减法案》拿出了540亿欧元的新能源补贴,这对巴斯夫、大众等德企有着天然吸引力。

通过赴美建厂、借美国之力,也许能在新能源和高端制造上获得“二次增长”。

3、产业竞争升级

中国新能源汽车占据全球六成份额,比亚迪等品牌在欧洲销量暴增,直接冲击德国传统车企核心利润区。

对于一向倚重汽车制造的德国而言,这是一个深层次的结构性冲击。

当年德国在高端燃油车时代的优势,如今被新锐电动车品牌瓦解,其转向美国寻求技术、政策支持,似乎符合利益考量。

四、产业链“大迁徙”

与其视作一次纯粹的政治表态,不如说这是德国企业在做艰难但现实的博弈。

多家德企缩减在华投资并非空穴来风:宝马关停沈阳部分燃油车产线,转而加码美国南卡罗来纳州的电动车项目;大众宣布在2030年前对美投资71亿欧元,力度甚至超过在华规划。

这些动作令人感到,一贯扎根鲁尔区的德国制造,如今“远渡重洋”去美洲掘金。

更值得关注的是,那些曾经看中中国大市场的“隐形冠军”中小企业,如今也在放慢对华投资脚步。

对华投资增速从2022年的18%骤降至2024年的3%,甚至一些高精度机床企业开始裁员、调整战略。

据业内人士分析,“德国式紧缩”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他们对全球产业格局再布局的深远考虑,也体现了对新兴市场竞争的顾虑。

毕竟,中国已经不再是只能购买德国产品的“单方面平台”,而是一个能输出创新与技术的竞争者。

五、中国的反制与博弈

当然,中国方面也不是被动挨打。

华为与赛力斯联合研发的智能驾驶系统,已开始在德国市场试点,为中国技术在欧洲立足迈出一大步。

而宁德时代把工厂设在匈牙利,某种意义上绕开了德国的供应链壁垒,间接巩固了自身在欧洲电池市场的地位。

与此同时,上海自贸区试点“中德联合认证体系”,让德国TÜV等知名机构参与中国新能源汽车安全标准制定。

此举不仅是市场换技术,更是在全球汽车技术标准中发声。

除此之外,中国也积极利用RCEP(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)斡旋外贸格局,对东盟出口中间品,减少对德出口下滑的影响。

多边机制的运用,或将成为中国应对欧洲乃至德国“再平衡”策略的一大抓手。

结语

当年默克尔在台上时,一度倡导“以商促变”的理念,希望借经济合作来推动中德乃至中欧关系的良性互动。

然而如今德国总理朔尔茨在柏林签下的《中国战略》文件,却让人感到昔日的友好与信赖已不复从前。

天平虽有倾斜,但却未完全失衡,各国都在根据自身利益不断调整,筑起新的产业链防线。

对中国而言,德国的“变脸”与其说是危机,不如说是新一轮产业升级的契机。

当对手退缩,或许正是自家跃升的机会,关键还要看中国企业如何布局与技术创新。

上一篇:雷军劝用户考虑Model Y?两小时直播干货:SU7转单不到15%
下一篇:美国一刀割向全球车企:本土车企的防线竟然先崩了
网站首页  公司简介  车型展示  企业定采  特惠活动  租车指南  新闻动态  联系我们   
版权所有:北京天天红租车租赁有限公司 电话:15011103926/18910161575 地址:北京朝阳区延静里中街3号院17号楼101室(嘉泰大厦院内)
技术支持:天地在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