雷军又出大招了,小米汽车成立“架构部”,由他亲自带队,提前五年布局下一代电车技术。 听起来高大上,可网友第一反应不是点赞,而是冷笑:“先别吹,让我找找小字在哪?” 这话扎心,却真实。过去几年,小米靠营销出圈,也因“小字文学”翻车。吹“逆光之王”,小字写“目标成为”;说“1.98秒破百”,备注“不计起步时间”。 一次次“大字吸睛、小字免责”的操作,把消费者练成了“列文虎克”,看宣传先放大十倍,生怕被文字游戏坑了。 现在突然说要搞“前瞻预研”“技术定调”,谁信?你前脚还在玩流量套路,后脚就要引领行业终局?这不是转型,是“包装升级”。 当然,小米这次动作本身没错。 汽车行业拼到最后,拼的是技术储备。电池、电机、智能驾驶、线控底盘,哪个不是烧钱又烧时间的长跑?提前五年定方向,确实关乎生死。 蔚来敢在ET9上上马线控转向和主动悬架,哪怕贵到76万,也是在赌未来。小米想跟进,逻辑成立。 但问题在于:你过去是靠“性价比”和“营销梗”打天下的,现在突然要当技术先锋,可信度从哪来? 消费者不怕你慢,怕你虚。你可以现在才开始搞预研,但别把这包装成“一直很重视技术”。 小米SU7能卖爆,靠的是雷军亲自带货、粉丝情怀、价格精准卡位,而不是哪项颠覆性技术。它的电机是自研,但行业领先?恐怕连“第一梯队”都还得再等等。 更讽刺的是,就在宣布成立“架构部”的同时,网上又冒出“高仿设计指挥部”的调侃。这不是黑,是现实映照。 从UI设计到产品命名,小米的“借鉴”传统早已深入人心。你今天说要探索“电车终局”,明天会不会又被扒出“技术方案参考某德系品牌”? 这不是不许小米进步,而是提醒:转型不能只靠组织架构调整。 你把预研部门提到一级,向雷军汇报,这说明重视。可真正的技术投入,是砸钱、是容错、是十年不赚钱也要坚持研发的定力。不是开个会、立个部门、发个通稿就能搞定的。 看看行业现状:比亚迪在固态电池上砸了上百亿,特斯拉的FSD迭代了十年才勉强上路,华为在智能驾驶上养着几千人团队闭门苦研。小米呢?靠SU7的销量刚要盈利,就急着宣布“技术引领”,步子是不是太大? 当然,也不能一棒子打死。 小米有流量、有资金、有执行力,这些都是优势。成立架构部,至少说明它意识到:光靠营销撑不了长久,必须有技术护城河。这一步,迈得不算晚。 但接下来的关键,是别再把“技术探索”,变成新一轮营销话术。 别又来个“全球首创AI架构”,结果小字写着“概念阶段,落地未知”;别搞个“颠覆性电池技术”,最后发现是“与某厂联合研发,预计2030年装车”。 消费者要的不是PPT上的“未来蓝图”,而是三年后能买到、用得起、真好用的技术。你敢不敢把研发进度、测试数据、落地时间表,堂堂正正写在宣传页正面,而不是藏在角落里? 雷军带队搞预研,是好事。 但别忘了,信任一旦碎了,重建比造车还难。过去的小字,已经让品牌打上了“水分”标签。现在想撕掉它,靠的不是新部门,而是实打实的技术成果。 否则,再响亮的“架构部”,在大众眼里,也不过是另一个“文字游戏指挥部”。 |